敦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,但它们大多分布在戈壁、荒漠等偏远之处,分布在城区的很少,而位于敦煌市沙州镇东南面沙梁巷的清代粮仓群就弥补了这一缺憾。清代粮仓是一处历经260多年风雨的古建筑群,尤其可贵的是它保存比较完整,目前还在使用中,这在全国都十分罕见。2003年,清代粮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作为市区惟一的古建筑,对其加以开发,将会丰富游客的参观内容,延长游客逗留时间,也能增加敦煌厚重的文化底蕴。但由于种种原因,这座清代粮仓至今仍是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,急需加以维护并开发利用。怎样让清代粮仓重现历史风貌,为敦煌旅游锦上添花,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。
清代粮仓是珍贵的人文古迹
日前,笔者来到南关粮库,一进大门就可看到几座较大的土木结构房屋,粮库主任武国信说这就是清代粮仓。从外观上看,这些粮仓与西北农家修建的普通房屋没什么两样,都是“人”字形土坯房,屋顶、墙体全是由黄土、沙石、麦秆混合成的泥巴砌成,每一处粮仓的建筑结构都呈梯形,下大上小。据武主任介绍,现在保存下来的粮仓有8座,其中6座如今仍在使用,他打开其中一座的库门,笔者看到里面堆满了高及屋顶的小麦,屋顶处圆木纵横,全是由口径40厘米左右的圆木搭建而成的,在梁与柱子的连接处没有一钉一铆,是木头与木头之间的阴阳卯连接起来的,俗称“四梁八柱”。虽然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,整个大梁框架仍然牢固如初。
据介绍,这个粮库始建于乾隆23年,在清代时称“田粮处”,如今保存下来的有8座40间,共计1400多平方米。这些粮仓建筑时先建框架,然后打墙体。墙基底部是由13层青砖砌成,然后在墙基上用混合土打墙体,墙体底部达1.4米,顶部宽0.7米,厚约30厘米。粮仓的屋顶用黄土、小石粒、芦苇等物和成泥巴铺盖。由于仓顶上面的小石粒起到了缓和雨水冲刷的作用,几百年来,粮仓屋顶没有造成大的毁坏,因而未曾修缮过。
清代粮仓急需修缮保护
笔者看到,位于院子中间没有使用的两座库房破损十分严重。进入库房,只见房内地面青砖塌陷、粉碎,房梁有多处脱卯,墙体上也有很多裂缝;屋外的墙体更是破败不堪,墙皮大面积脱落,里面一层层夯筑而成的墙体裸露在外,屋檐下的芦苇也一根根垂落而下。
武国信说,作为古建筑,维修起来工艺比较复杂,需要专业人士指导,这样才能重现清代粮仓的宏伟风貌。但是,资金严重匮乏挡住了维修之路,这些粮仓如今伤痕累累,面临倒塌以至最终消逝的危险。粮库外墙体上,赫然写着一行大字:危房,请注意安全!这行字,连同那条条裂缝,仿佛是老粮仓的声声呻吟,呼吁人们对它进行挽救。
清代粮仓能否成为旅游亮点
2003年,南关粮仓被省政府列为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”,定名为“敦煌粮仓”。清代粮仓还是位于敦煌市区的惟一一处人文历史景观,具有独特的参观价值。那么,它能否成为敦煌旅游的又一亮点呢?
敦煌市旅游局局长龚瑛肯定了清代粮仓的旅游观光价值。他认为,敦煌风情城的开发兴建为与之相邻的古粮仓带来了极好的发展契机。但目前还存在粮仓归属、管理问题,比如现在粮仓归粮食部门管理,这样不方便用于参观、游览,若归文物部门管理,则有利于它的保护和开发利用。同时,粮仓相应的硬件条件也需要完善,如停车场、卫生间等。龚瑛希望有关管理部门能重视这些问题,尽早让清代粮仓成为游客的一个新的参观点,进而丰富敦煌旅游内容,推动旅游经济发展。
■相关链接
敦煌不仅地处中西交通咽喉之地,且富庶丰饶,是古代西北地区各族人民文化交流和货物商品的集散地。据清道光辛卯年纂《敦煌县志》载:“南仓一处,在南关,计二百六十四间,乾隆四十三年建。”为了保证青海、西藏、新疆的边防稳定,清乾隆四十三年(1778),朝廷派刘孟将军在敦煌监修粮仓,储备军粮。粮草来源于高台、临泽及新疆等地。乾隆和光绪年间共建400余间,共计72座。到民国年间仅存百余间,在解放前一直属于军供粮库。它为历代中央政府稳定边疆地区和民族团结立下了汗马功劳。解放后,这里曾驻解放军,后因粮库大部分被拆,上世纪50年代交由地方管理。